首页 格斗 擒拿 泰拳 太极 陈式 杨式 门派 青城派 武当派 热门 拳击 截拳 国术 点穴 形意 健身 硬功 气功 图库 武术 太极 论坛

当前位置:爱功夫> 太极> 武式>

寻找和谐的平衡点(3)

http://www.tjgongfu.com 来源:未知 编辑:发表时间:2018-09-15

太极拳的风格可以展开,可以紧凑;太极拳的动作可以“刚三柔七”,也可以“刚七柔三”,太极拳的节奏可以行云流水,也可以起承转合、收发蓄放。但太极拳不能不和谐

    四、准备理解拳论
 
 
    余功保:对于太极拳的发展现状您有什么看法?您觉得在整个国内外的太极拳发展当中,还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才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乔松茂:这些年太极拳发展成绩是主流。因为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武协、国家武术研究院和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对我们的一些拳势进行了指导、改进,这方面成绩可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传播中,技术要求不统一,有的学了几招几势,学习了一两套太极拳架就自认为是传人。要领要求上不精。好多传授者本身治学了个拳架,没有学到太极拳真髓的东西,把最根本的灵魂丢了,他再往下教的时候,造成无人理解,是太极拳失去了他的特性,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这种现象传到海外以后,人们对太极拳有了一种很大的误解。再一个是“欺世盗名”。现在是市场经济,有好多人受明和利的诱惑,不顾自己的品格,只顾用太极拳做工具牟取私利,来骗钱,骗财,甚至骗人。我们在教徒弟的时候,很强调武德,太极拳要讲品格魅力,心正才能艺优。德高一寸,艺高一分。太极拳传播要大张旗鼓地提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品格传统。再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太极拳的传统训练过程当中,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但是原则的东西不能变。什么是原则的东西呢?武式太极拳中身心方面就是“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手型上的根本特性就是五花掌和我们称的“铁胳膊”。这些基本的地方决没有走样。有些地方对这些基本功把握不严。另一个问题,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的人为了钱的利益,生编乱造,欺师灭祖,这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当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有的人还把官司、把争论打到国外,给中国武术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再有就是故弄玄虚,有的东西自己还没搞清楚,却给人大讲特讲,搞神话,这些都应该加以纠正。
 
    余功保: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术,他的练习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肢体形式、运动形式,比如说拳架和推手来表现。在太极拳论当中,很强调内和外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文化整体观的一种体现,内外合一说起来比较简单,做到很难,您怎么看待练习太极拳当中的内外相合的问题?
 
    乔松茂:一内一外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前人总结了一些关键要领。从武禹襄、李亦畲等先师留下的理论当中说的很清楚,解决内外相合的问题关键是要“一身备五功”,“五功”达到了统一,内外各因素就和谐起来了。可这五功是什么,有些人产生了很大误解。他们认为就是要将身体变得像天桥耍把式卖艺拉的那个弓,把胸、手、腿、腰等各部位弯起来,变成弓形,这是不对的。是“五功”而不是“五弓”,是练五种功,不是背五张弓。一身备五功,实际上就是李亦畲在拳论中所说的“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二曰“身灵”,举手不可有呆相,周身俱要相随;三曰“气敛”,务使气敛入骨髓,四曰“劲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五曰“神聚”,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着五步功夫你达到了,内外就合一了。
 
    余功保:准确理解拳论很重要。拳论是很复杂的体系,里面既融会了技法要领,也有哲学思想。中国武术的拳论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指导,还包括了拳学的社会规范、道德教育、品质修养等方面。在各派太极拳当中,拳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理解拳术、指导拳术的纲要,武式太极拳当中最重要的拳论有哪些?
 
    乔松茂:武式极拳的拳论主要太是武禹襄先师和李亦畲先师留下的作品。他们的著作已经是言简意赅,无一复辞,后来一些拳论注解实际上都是多余的。武、李二人的拳论,达到了太极拳的顶峰,而且他们是根据自己的身体力行提出来的,不是空洞说教。虽然两位先师的拳论合起来没有多少,但是形成了武式太极拳的经典指导。
 
    余功保:拳论本身的质量是一个方面,对待拳论,关键是学习者如何接受。同一篇拳论,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研习某一篇拳论时,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来反复阅读的时候,他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一样,这可能跟自己的逐步提高有关系。您有没有过这种体会?
 
    乔茂松:有过。这种现象是符合练拳的规律的。我在实践中感觉到这一点。以前有时练习了一段功夫以后,一看拳论很懂了感到沾沾自喜,都明白了嘛,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和以前理解的不一样,有矛盾了,这时候很痛苦,怎么练怎么不是味道。究竟哪个对,那个错?这时候需要自己静下来,按照要求继续慢慢地去品这拳,熬过这一段以后,回过头来再看拳论,豁然贯通,又有一个新的体会。还是那篇文章,还是那么多字,感觉到又是一层意思。这时候对以前自己以为完全掌握了太极拳的想法感到羞愧,感到脸红。但实际上也不是原来认识的肤浅,认识事情都是在逐步进行的。
 
    余功保:可能好东西都有一个大的容量区间,就是传统文化所讲的“有容乃大”。当然,真正比较精髓的拳论应该可以包容各个阶段的练习的感觉。
 
    乔茂松:对练拳的各个阶段都有指导意义。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你总有东西品味。武式太极拳外形上有自己很鲜明的特征,好多人曾经跟我说,这种拳术表面上看是曲高和寡的,但是真正的一练,进去了你就会喜欢上它,就是因为这种拳术是理、法并重的。武式太极拳的拳论对于实践有很关键的指导意义,但是实践又是它的那种理论的基础,你不去好好实践,不好好练功,你不会真正懂得理论。反过来你不好好练习,不懂得理论,你就不会真正掌握武式太极拳的精髓。
 
    余功保:中国武术比较重视更深层的东西、更内在的东西,在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因素里边,武术家们非常注重精、气、神各方面的因素。在武式太极拳里,也强调练习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这一点被很多人所接受。您怎么看待练拳当中的气势问题?怎样锻炼才能形成比较宏大、比较内的、完整的这种气势?
 
    乔茂松:郝月如老师说练拳“不在样式”也就是不在外形,不在招式,在于内。如何练“内”呢?具体来说,首先要在收放中练出气势。收的时候,使虚的状态,气势上是蓄。“蓄势”,两掌张开,意念中把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全部通过两掌收于自己的腹部。往外放的时候,外形上一弓步,脚跟、腰间、两臂、双掌形成完整一体,劲力通过双掌放出去,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此一收一放,形成流动的气势。另一方面,就是练拳的方向性,要目有所视,意有所向,力有所达,不能浑浑噩噩。要使目、意、力达到完美的统一。有了方向性,气势才能澎湃。当然这个方向是灵活的,不断变化的。再一点,要把“五字诀”练上身,按“五字诀”的要求练。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这就是对气势的描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做到这些,气势就出来了。上面这些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要注意体现,比如“六封四闭”,沉、收的时候,有一种吸的感觉,一放就像汹涌波涛似的,无丝毫散乱,周身上下一家,成为一个整劲,如高山大海,双掌一推,自然就有,所谓上身就是一举动就有。这种宏伟的气势,虽然外形不是很大,却是很紧凑的,而且给人感觉内涵很深。只有经过长久的练习才能达到这种气势。从历史上看,达到完美气势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的。所以说要想练好太极拳的气势,必须按照规矩,按照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思苦练,从平凡处练出神奇。
 
    余功保:太极拳中的劲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有很多分类和训练方法,有的分类还很繁复。武式太极拳中是怎么看待这个方面的?
 
    乔松茂: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有基本八法,八种劲,棚、捋、挤、按、采、冽、肘、靠。实际在武式太极拳当中,“棚”不念“朋”,念“bin”。为什么呢?起源于古代武士。古代骑马打仗时,身挎箭筒,为了防止在跑的时候颠簸使箭从箭筒中跑出来,就在箭筒上面加一个盖子,就叫做“镔”(bin)。在劲力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跟对方搭手的时候,这种劲是捂住对方,使对方的劲发不出来,是一种去顶住对方的劲,而不是向外展、向外撑的劲。一字之差,给人的意念上就产生一种误区,理解不对就相反了。这八种劲法不要严格地区分开,它们是存在于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中。就像阴阳一样,不能完全割裂,只不过是在某一种特定条件下,哪一种劲力为主,其它劲为辅。不能说这就是采劲,这就是捋劲,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要完全分割开来,就是双重,是错误的。所以在劲法里头,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或者习练了一定时间以后的朋友,不能太过于追求,你就按照老师传授的练,先扎扎割开来,就是双重,是错误的。所以在劲法里头,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或者习练了一定时间以后的朋友,不能太过于追求,你就按照老师传授的练,先扎扎实实地去练功,练到一定程度了,就会豁然贯通。
 
    余功保:“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的一项基本要领,武式太极拳是怎样体现的?
 
    乔松茂:这个问题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武式太极拳有没有“中正”?第二,武式太极拳中怎么样才算“中正”?第三,怎么做到“中正”?我觉得“中正”是武式太极拳很关键的身法,拳论当中就说到“中正不偏能支撑八面”,我前面所说的“立定脚跟竖起脊”,这也就是“中正”。怎么算“中正”?武式太极拳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外形首先要正,外形正了你才能安舒。气还要正,气正了才能心胸开阔,心不斜。另外,劲还要正,劲正了才能整。怎么做到呢?还是要注意身法。站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头自然地直立起来,头顶上的“百会穴”和脚跟成为一个立轴,这就有了中正的基础。出腿的时候,身体不要往前倾,时时刻刻保持中正的感觉,但是要注意安舒,安舒就是不要故意太僵硬了。以左揽雀尾为例,上身不动,脚跟着地,出腿,蹬起,弓步,撑开,动作完整一气。在别人看来好像上身有点微微后仰,其实不然,这个时候的中正是指内劲的中正,所以注意武式太极拳的中正、安舒,要内外结合着看,动态地看。在练习时,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一举手,一投足,与武式太极拳的各项规矩相合,不合马上改变。好多朋友不明白,练拳时不注意这些细节,光去追求那种结果。如果不注意完善过程的细节,结果不会好的。所以按照武式太极拳每一条身法的技术要求去做,去严格地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样就会做到“中正安舒”。
 
    余功保:有一些太极拳的招式,是下蹲或俯身这样的动作,武式太极拳在这些动作中怎样来体现和保持一种中正安舒的状态,是不是在这里边要更加注重意念方面的中正的要求?
 
    乔松茂:武式太极拳典型的下蹲、俯身动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按势”,一个是“下势”。在这两个动作中,身体外形上有弯腰、下蹲的动作,但始终有一点,就是内劲、内气和意念保持在一个“中正点”,有一个平衡的关键点,叫做“斜中寓正”。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式子,都有“中正”的存在。这种状态比外形的“中正”又高级了,无论在层次上,还是在技术上,或是在内涵上,都远远比外形的“中正”要求更高。
 
    余功保:运动当中人都要随时进行呼吸,在自然状态当中也要进行呼吸。可能在打拳、运动当中呼吸状态比平时对人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太极拳关于呼吸的论述也很多。一些太极拳的初学者,甚至有些学了很长时间、水平很高的太极拳练习者也存在着对待呼吸的问题。关于呼吸的说法也很多,有的人强调什么“顺势呼吸”“腹式呼吸”“拳式呼吸”等等。有的人认为如果处理不好呼吸,练习太极拳就达不到一定的效果。武式太极拳对呼吸的要求是怎样的?
 
    乔松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呼吸”在武式太极拳中本来的含义是指“开合”,“开”为“呼”,“合”为“吸”。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武式太极拳前辈们为了让后人懂得太极拳的拳理,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词汇,来反复说明拳术的道理,所以也用上了人们常用的“呼吸”这两个字,本义是指开合,而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这个呼吸。这个问题是个很严肃的学术问题,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呼吸”是指武式太极拳的开和合。初级是指外形的“开合”,到了中、高级是指内气的“开合”、内在的开合。李亦畲在拳论中说得很清楚,何为开合?开就是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使于两臂,形于手指,这为开;合是劲由掌顺着原路回腰间这就为合。懂得开合方谓懂劲。这一点希望习练武式太极拳的朋友一定不要走入误区。
 
    余功保:那么武式太极拳对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呼吸是怎样规定的呢?
 
乔松茂:太极拳是自然之道,因此,武式太极拳对于一般所说的口鼻呼吸,强调顺乎自然就行了。这是个很自然的事,你给它搞很多规矩就不自然了。我们谁也不会说拉车的时候,拉是呼,推是吸,那你就把你自己束缚住了。
 
    余功保:这种自然的结果实际上呼吸在不同的练拳阶段是变化的,开始时可能一个拳式要呼吸两个周期,过一段时间可能两个拳式才呼吸一个周期。有时快练呼吸节奏就快,慢练呼吸节奏就慢。
 
    乔松茂:自然就是有变化,四季气候是自然的,它就在变化。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灵敏素质的基础 气血 发型 菜肴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