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斗 擒拿 泰拳 太极 陈式 杨式 门派 青城派 武当派 热门 拳击 截拳 国术 点穴 形意 健身 硬功 气功 图库 武术 太极 论坛

当前位置:爱功夫> 太极> 武式>

武氏太极拳的源流(2)

http://www.tjgongfu.com 来源:未知 编辑:发表时间:2018-09-15

武派(式)太极拳,从其创始人武禹襄起,到其传人李亦畲,为有别于河南温县所流行的太极拳形式,从理论到技术

 
 
对于武派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应是郝为真先生。武禹襄创武派太极拳,其理论与功夫的主要承传者公推为李亦畲。李亦畲不仅继承了武禹襄的拳理,而且给予丰富、细化,这当然与李亦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从李亦畲后,太极界将武禹襄与李亦畲的太极理论,与其他先贤的理论一起,视为太极之经典理论。而将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实践加以研究印证,广泛与当时武术界各派交流的李亦畲传人中,恐拍就算郝为真先生了。我们从郝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习形意八卦时在北平的孙禄堂,也看到杨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杰,还有自小习练形意拳,后期在东北发展的阎志高。另外,郝为真的弟子李香远,也时常与杨澄甫的弟子交流,杨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轩晚年回忆太极高手的功夫表现时,提到李香远“……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很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劲能人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此评价出自习练杨派太极拳的李雅轩,可想象当年郝为真的弟子也时常与武术界朋友交流。由于郝为真的功夫为当时武林界承认,又大江南北交流传艺,使武派太极拳流传于祖国各地,武派太极拳的风采也为武林界所认识。  
 
从文字上最先介绍武派太极拳特点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立伯先生著的《太极拳派别》。他写道:“……郝派(即武派太极拳)尤长于应用,至练习方法亦简捷。其所授架式最为紧凑,如干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最简便,而又最经济,询不负武、李两家之亲授也。”郝少如先生(1908-1983)谈武派拳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劲)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身法以中正为基础……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手法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 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强调身法、步法、手法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祁锡书先生(1916-2006)说武式拳讲究以内劲制人,一转皆转周身转。认为覆盖对吞为理论上武式拳的最高境界。姚继祖先生(1917-1998)说武派拳的特点是开合隐现。走架时开则俱开,开为发,发力的神意。练功时用内气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做到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吴文翰先生(1928- )分析得比较详细,他说武派太极拳势的特点是“外形简朴,内蕴丰富;不尚花法,重在实用。”吴文翰认为武派拳套路的编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繁简适当,突出重点。拳势运动讲究起承开合,一身五弓,八法咸备,术法分明,紧凑缜密,圈小劲捷,内收外放,舒展大气。行功走架躯体柔韧,举止顺遂,运转灵敏,重心稳定,八面支撑;左右相系,护中用中;手随腰转,掌指舒展,悉任自然。在精气神方面要求心静体松人手,神舒体静,用心意指导拳势运作。走架打手要求做到神到、意到、气到、形到,周身一家,内外合一。  
 
郝少如是郝为真之孙。姚继祖的启蒙老师韩钦贤(1885-1958)是郝为真的人室弟子,而姚继祖的业师李逊之(1882-1944)是郝为真的师弟,技艺多为郝氏转授。1950年后姚继祖又跟郝氏弟子张振宗(1882-1956)研习推手多年。吴文翰是郝为真的再传弟子。他们三位代表着武派拳近代发展的三个支系,他们对武派太极拳的认识大致相同。而到灵活运用、实践操作,那是太极拳修炼的更高层次,这关键是各自修为、功深的表现了。
 
在20世纪80年代前,“武派”太极拳的承传研练,大都局限于师傅在家里或一些活动场所的不显眼地方传授技艺,学习的人也不多,能谈到广传的恐怕要算在“文革”前己任邯郸市武协主席的马荣先生了。马荣先生(1912-]965)在邯郸市大力推广诸家武术,使“武派”太极拳在当地能得到传播。陈固安先生在邢台一带也先后教了不少徒弟与学生。在20世纪60-70年代,马荣、陈固安、吴文翰等同门师兄弟,常在一起研习“武派”太极拳、械技艺及探讨其理论。而郝少如也在上海一带收了几位弟子研习“郝”架太极,其中后来继续传播“武派”太极的有浦公达、利积顺等人。祁锡书、姚继祖则一直在永年工作,闲时也带些弟子习拳。在东北,阎志高在传播“武派”太极拳的同时,也教授形意、八卦等拳艺。   
 
陈固安,吴文翰支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郝少如因为有《武式太极拳》一书出版而广为武术界了解外,就要算陈固安、吴文翰先生这一支系了。陈固安与吴文翰先生同出一门,都为河北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的徒弟,是将武派太极拳广传于永年外的重要传播者郝为真的徒孙辈。从郝为真的第二代弟子中,包括李圣端、韩钦贤、李香远等师傅,教授的弟子已不仅限于汉人,同时也将功夫传授给附近的回族人,陈固安先生是其中之一。   陈固安先生与其他师兄弟在学艺时,因有李圣端、韩钦贤几位太极功夫高手的亲授,受益甚多,对他后来的发展影响很深。陈固安先生年轻时,迷于武学。他学习和吸纳八卦、形意、心意拳艺的长处,并将太极、八卦、形意、心意融会贯通为一体,使其技艺精纯,成为当代武派太极拳传人中有名气的高手。在20世纪的30-40年代,即以其拳艺高超,多次制服蛮人和打败轻视太极武功者而名声大震。在1988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太极名家研讨表演会上,陈固安先生是以身体语言、以其敏捷的身法、手法,身体的灵活运用来阐述武派太极拳的功夫,获得了与会者的赞许。在那次的太极研讨会上,太极功夫的继承和太极功夫如何体现运用是其中一个内容。当时各位太极老师都在研讨会上以各种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但以太极打手的实践运用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是练陈家的蒋家骏先生和练武家的陈固安先生,蒋家骏先生时年40多岁,而陈固安先生已是75岁之老人了。在这样的场合下以这种方式表述,是要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可。因此,这也成为了第二届太极名家研讨会的一个亮点。陈固安先生是以很深厚的太极内功,以武术家共有的气质,以松柔灵活的身法变化,以冷脆的爆发劲力,以打倒对方而自己却轻松自如、身步平稳来阐述太极功夫的运用、体现。可惜的是现场所拍的照片部分损坏,仅存的一时无法翻出。陈固安先生传人中目前也在传业授拳的有陈树义、高连成等人。吴文翰先生是陈固安的师弟,少时同出一门,后吴文翰上京念书。“文革”期间,吴文翰有近10年返回故里,得与太极同门师兄们时常相聚,交流切磋拳艺,功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文革”后,吴文翰先生返京工作。自此,吴文翰先生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武派太极拳的宣传推广工作中。吴文翰先生正式收徒传拳,是20世纪90年代后。吴文翰先生的性格温文尔雅,平时自己练功行拳,无意在外人面前显露,故许多人不了解他对拳艺的掌握程度,只知他是武林一支笔。其实,经数十年的研练,吴文翰先生的功力不浅,由于他对拳学的理论研究很深,从另一方面又有助他的功法实践。他很强调“走内劲,以意行气,精气神合一”,这些既是前辈同道的经验体会,又是武术家们共同追求的境界。吴文翰先生在授拳时,强调身法、步法、手法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以内在的变化来支配外形运动。吴文翰先生在他所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很详细地叙述了他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在陈固安去世后,吴文翰先生成了他们这一系领军人物,由于他为人谦虚,不自大妄为,故此也为其他支系的武派太极拳传人所敬服。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灵敏素质的基础 气血 发型 菜肴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