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斗 擒拿 泰拳 太极 陈式 杨式 门派 青城派 武当派 热门 拳击 截拳 国术 点穴 形意 健身 硬功 气功 图库 武术 太极 论坛

浅谈孙氏八卦掌两种练法

http://www.tjgongfu.com 来源:未知 编辑:发表时间:2018-09-24

作者:童旭东 练习孙氏拳有两种练法,在《中国武学之道》第八章第二节以三体式为例做了介绍。通俗地讲,一种是外形一步到位,一种是外形逐步接近。前一种适合体魄强健,运动基础强者,后者适合老弱病孺,运动基础弱者。站三体式也是如此

浅谈孙氏八卦掌两种练法
 
                                         作者:童旭东
练习孙氏拳有两种练法,在《中国武学之道》第八章第二节以三体式为例做了介绍。通俗地讲,一种是外形一步到位,一种是外形逐步接近。前一种适合体魄强健,运动基础强者,后者适合老弱病孺,运动基础弱者。站三体式也是如此。
 
 
对于运动基础强者,可以从临界态三体式站起,开始若站不住,则通过练习深蹲增加其腿部力量后,然后再站三体式。个别基础好的,上手就能从临界态三体式站起,长功夫快。如胡六爷,本身有很深的武丑功底,因此,起手就从临界态三体式练起,功夫一日千里,数年功夫就胜过一些人数十年的功夫。当年胡六爷打某拳派的开山宗师如戏打呆儿一般。那位某拳师一向桀骜狂放,但与胡六爷交手,只有挨打的份。所以,要早出技击功夫,则以临界态三体式入手,才为上选。
 
对于老弱病孺,他们不仅站不了临界态三体式,而且他们也练不了深蹲。那么怎么办?只好将三体式降低难度,先站一些过渡性三体式,逐渐接近能够站临界态三体式。因此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经历许久的锻炼,此外,期间还要有明师在不同的过渡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如此在明师指导下才能见到临界态三体式的真容。因此这种方式功夫长的慢,需要慢慢过渡才有可能开始进入到真正孙氏三体式的练习。而事实上,一些人他们一直停留在过渡三体式的某个阶段,始终未见过临界态三体式的真容,于是他们竟将临界态三体式视为异类,声称什么松树变杨树,认为临界态三体式不是孙氏拳的东西。
 
那么到底是松树还是杨树,不是靠谁说来判断的,只有实践一下才知道。建议练习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找答案。
 
其实,不仅是孙氏三体式有两种练法,对于孙氏太极拳也是如此。按照孙氏太极拳的要求,曲腿下蹲后,曲腿角要正好135度,行拳时重心不得起伏,始终不得变化这个角度。但是当年孙剑云老师对于一些运动基础差的,就不这么要求了,不要求非要下蹲到这个角度,曲腿角大一些也行,但不等于说曲腿角大于135度就正确,更不能反过来,认为曲腿角达到135度不正确。曲腿135度,还是曲腿大于135度,不仅是量的差异、程度的差异,而是含有质的区别。这里仅举两项,第一,135度是身步关系形成最佳协同状态的自锁角,这个角度是体会身步如何协同的关窍,无此一项,身法与步法之间如何做到高度协同就难以找到门径。而身步协同是拳术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第二是劲力的质量,135度是身体发出最大劲力时的曲腿角,这个角度没有形成身知,今后形成的劲力的品质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孙氏拳不是那种含含糊糊的拳,更不是那种差不多就是那样的拳。而是极为严格、精巧的拳学。
 
孙剑云老师当年对一些运动基础差的人放松要求,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先能锻炼起来。现在他们反而认为,放松要求的是正宗,冠以松树,而严格按照孙氏拳标准要求的是旁门左道,是“杨树”。
 
我以前的短文讲了,孙氏拳不是需要练上二十年后才“久则自知”其效的拳术。孙氏拳是极为高效的拳术,例子甚多,孙存周先生是一个,胡六爷是一个,杨洪滋先生也是一个。
 
人所共知,当年孙存周先生习拳三年,就黄袱独杖壮游天下,所向披靡,虎步江东。胡六爷数年的功夫,挟技独立,笑傲江湖,风流倜傥。杨洪滋先生习拳三年,勇上全国国术擂台大赛,连胜数场,迭克老手强敌。
 
前文讲“诣在恬淡”,恬淡中要能出来真功夫,恬淡的目的在于由此出来的功夫品质高、效率高,而不是相反。倘若恬淡而无物,那就成为了顽空,那时什么虚啊,静啊,充其量有体无用,不能成拳。
 
浅谈孙氏八卦掌两种练法
 
                                         作者:童旭东
练习孙氏拳有两种练法,在《中国武学之道》第八章第二节以三体式为例做了介绍。通俗地讲,一种是外形一步到位,一种是外形逐步接近。前一种适合体魄强健,运动基础强者,后者适合老弱病孺,运动基础弱者。站三体式也是如此。
 
 
对于运动基础强者,可以从临界态三体式站起,开始若站不住,则通过练习深蹲增加其腿部力量后,然后再站三体式。个别基础好的,上手就能从临界态三体式站起,长功夫快。如胡六爷,本身有很深的武丑功底,因此,起手就从临界态三体式练起,功夫一日千里,数年功夫就胜过一些人数十年的功夫。当年胡六爷打某拳派的开山宗师如戏打呆儿一般。那位某拳师一向桀骜狂放,但与胡六爷交手,只有挨打的份。所以,要早出技击功夫,则以临界态三体式入手,才为上选。
 
对于老弱病孺,他们不仅站不了临界态三体式,而且他们也练不了深蹲。那么怎么办?只好将三体式降低难度,先站一些过渡性三体式,逐渐接近能够站临界态三体式。因此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经历许久的锻炼,此外,期间还要有明师在不同的过渡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如此在明师指导下才能见到临界态三体式的真容。因此这种方式功夫长的慢,需要慢慢过渡才有可能开始进入到真正孙氏三体式的练习。而事实上,一些人他们一直停留在过渡三体式的某个阶段,始终未见过临界态三体式的真容,于是他们竟将临界态三体式视为异类,声称什么松树变杨树,认为临界态三体式不是孙氏拳的东西。
 
那么到底是松树还是杨树,不是靠谁说来判断的,只有实践一下才知道。建议练习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找答案。
 
其实,不仅是孙氏三体式有两种练法,对于孙氏太极拳也是如此。按照孙氏太极拳的要求,曲腿下蹲后,曲腿角要正好135度,行拳时重心不得起伏,始终不得变化这个角度。但是当年孙剑云老师对于一些运动基础差的,就不这么要求了,不要求非要下蹲到这个角度,曲腿角大一些也行,但不等于说曲腿角大于135度就正确,更不能反过来,认为曲腿角达到135度不正确。曲腿135度,还是曲腿大于135度,不仅是量的差异、程度的差异,而是含有质的区别。这里仅举两项,第一,135度是身步关系形成最佳协同状态的自锁角,这个角度是体会身步如何协同的关窍,无此一项,身法与步法之间如何做到高度协同就难以找到门径。而身步协同是拳术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第二是劲力的质量,135度是身体发出最大劲力时的曲腿角,这个角度没有形成身知,今后形成的劲力的品质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孙氏拳不是那种含含糊糊的拳,更不是那种差不多就是那样的拳。而是极为严格、精巧的拳学。
 
孙剑云老师当年对一些运动基础差的人放松要求,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先能锻炼起来。现在他们反而认为,放松要求的是正宗,冠以松树,而严格按照孙氏拳标准要求的是旁门左道,是“杨树”。
 
我以前的短文讲了,孙氏拳不是需要练上二十年后才“久则自知”其效的拳术。孙氏拳是极为高效的拳术,例子甚多,孙存周先生是一个,胡六爷是一个,杨洪滋先生也是一个。
 
人所共知,当年孙存周先生习拳三年,就黄袱独杖壮游天下,所向披靡,虎步江东。胡六爷数年的功夫,挟技独立,笑傲江湖,风流倜傥。杨洪滋先生习拳三年,勇上全国国术擂台大赛,连胜数场,迭克老手强敌。
 
前文讲“诣在恬淡”,恬淡中要能出来真功夫,恬淡的目的在于由此出来的功夫品质高、效率高,而不是相反。倘若恬淡而无物,那就成为了顽空,那时什么虚啊,静啊,充其量有体无用,不能成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灵敏素质的基础 气血 发型 菜肴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