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斗 擒拿 泰拳 太极 陈式 杨式 门派 青城派 武当派 热门 拳击 截拳 国术 点穴 形意 健身 硬功 气功 图库 武术 太极 论坛

太极拳的呼吸(3)

http://www.tjgongfu.com 来源:未知 编辑:发表时间:2018-09-22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诸人的文章中。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是来自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因此它的呼吸法和近来采用为临床疹疗的气功疗法的呼吸法是同出一辙的。不过,太极拳是有静有动的、内外兼练的、整体性的和内外统一性的拳术,它的姿势复杂变化,全身部分的动作很多,配合呼吸一时不易恰到好处;气功疗法是静中求动,姿势单纯,呼吸呼吸方法容易掌握。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调节神经,按摩内脏,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太极拳更要求动作与呼吸自然协调,做到“形神合一”。


        练拳前后单练腹式呼吸法又称“练气”,腹式逆呼吸法有“太极领功桩”又称“气沉丹田”法,其练法如下: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颚,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识引导松开,双手自然下垂,中指尖轻贴大腿中部,胁下可容一拳(肘不贴肋),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往下松沉,胸背部的肌肉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轻轻松沉,胸部宽舒,脐下腹部微觉充实。目光平视,屏除杂念,意存丹田(脐下小脐部分),自觉心平气和,姿势稳当,然后用意识引导腹肌、胸肌缓缓上升(但仍须松垂,肩不可上耸),脊柱和肋骨有随着上升之意,同时缓缓将双手向前方举起,肘腕微屈,肘尖下坠,手心向上,以中指领劲上提,提至手与肩平,同时用鼻缓缓吸气,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小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微微收缩(术语称作“吊裆”或“提肛”),略停一停,这是一吸。
        随即继续用意识引导胸肋肌、背肌带动骨节下沉,同时双手弧形屈肘内收,缓缓下按于腹前,也是以中指领劲往下轻按;同时,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使腹部脐上之气部分呼出,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这是一呼。
         心要静,目光要照顾双手的起落,动作与呼吸要均匀协调,逐步做到呼吸“悠、匀、细、缓”,动作轻松,速度均匀。并反复练习数十下。
        这种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与气功的逆呼吸相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架式。在陈氏老架、新架和陈家沟赵堡架太极拳的发劲动作中,仅在单掌、双掌或单拳前击时才配合呼气,使横膈膜下降,腹内轻轻做下沉动作;而在整套动作过程中,主要是一呼一吸时,腹内轻轻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弧形动作,来配合臂、腿左或右大小不等的缠丝劲。这种腹式呼吸法称作“丹田内转法”。当每势定式时,腹内才轻轻地做下沉动作。因此,陈氏太极拳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内转”法与“气沉丹田”法交互运用的。
        后来从陈架发展的各种太极拳架式,都是臂、腿只做环形或弧形,不做螺旋形,腹式呼吸仅为“气沉丹田”法,不与“丹田内转”法相结合(腿法或步法没有走弧形的仅为吴式,吴式仅摆莲腿有弧形,这是便利学习的一种改革)。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练法,肌肉骨节做弧形的旋转,外形上臂、腿做左或右大小不等的螺旋形动作,并根据习练者功夫的加深而逐步加圈,是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中臂、腿只做弧形或环形较为复杂难练。陈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是“丹田内转”法与“气沉丹田”法相结合,比后来发展的太极拳只采取“气沉丹田”法,又是复杂难练的。
        复杂难练,运动量当然大得多,适宜于年轻人从小开始锻炼。为了继承陈氏太极拳呼吸法的特点,凡是初学陈氏老架或新架的,在练拳前后,应该还要练习“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
        “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练法:
        正身直立,双足分开,宽与肩齐,屈膝圆裆,口唇轻闭,舌舐上颚,鼻孔自然地呼吸,全身用意识引导松开。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往下松沉,又要虚虚对准,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左手屈肘,掌心向上,右手屈肘,松握拳,拳背轻贴于左掌心之上,左大指轻贴于右拳虎口处,余四指轻贴于右腕骨背之下,双手停于心口前,距离约四寸许;肘不贴肋,沉肩坠肘,胸部宽舒,腹部放松而又微觉充实;两肩骨节微向前卷,使背部的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形成“含胸拔背”的姿势。头部虚领顶劲,脊柱节节松沉,胸背部肋骨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与足掌也轻轻松沉,目光平视,屏除杂念,意存丹田,自觉心平气和,姿势稳当。然后两腿分清虚实,把重心移在左腿,用意识引导腹部内脏从左腰隙起轻轻做弧形向左上方旋转而上,双手随着微向左下方划弧而上旋仍停于心口;同时配合缓缓吸气,随着内脏的弧形动作,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微微收缩,使气聚于下丹田(在脐下中极穴),略停一停。这是一吸。
        随即继续用意识将腹部内脏轻轻下沉,双手亦于胸前心口下沉于脐前,轻轻沉住,重心仍落于两腿,同时,肛门括约肌随即松开,缓缓以鼻呼气,部分气体从鼻孔流出,部分气体似感下沉于下丹田,部分气体似感流于中丹田(脐部神阙穴);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外凸。这是一呼。
        心要静,眼神要照顾双手的起落,身形要端正,不可摇摆俯仰,呼吸要“悠、匀、细、缓”,呼吸与动作要协调。
        这是向左方的内转下沉法。向右方内转下沉的方法用同样的姿势,仅是方向相反。可以交叉地反复练习数十下,全身骨节和肌肉都参加活动,完成“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这种“以意调息”的腹式呼吸法,实际上就是“内练一口气”,也称作“气功”或“内功”。通过横膈膜的不断起伏,内脏做轻微的旋转和“按摩”运动,能够活泼内脏机能,加强气血循环。千百年来,我国的养生家、医学家们在实践中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疗病、延年的一种方法,也是合乎科学规律的。
         有医学家认为肛门括约肌一紧一松(紧的时间短,松的时间长),有助于治愈内痔,并能连带作用于泌尿系统而防治便秘、小便频数、遗精等病。
        拳套练熟后,可以按照“起吸落呼,合吸开呼”的拳式呼吸的原则,使呼吸与动作自然地结合起来。如果感觉胸闷憋气,必然是姿势有不正确的地方,引起肌肉不能全部放松,或是呼吸跟动作不能配合均匀,必须加以调节。如仍调节得不舒服,应该恢复自然呼吸,切勿勉强,以免发生流弊。
        练习深呼吸运动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地产生“腹鸣”的现象,特别是练拳套每一姿势到定式时,或由定式转变时,由于腰胯的松沉和旋转,最易产生“腹鸣”。这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是练习内家拳到一定程度后的初步的内体感觉,是“以意导气”、“气沉丹田”的结果。练气功时产生腹鸣现象,要比练太极拳来得早,这是练气功在一开始就“以意调息”的原故。腹鸣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以意导气”,增强了内肠蠕动,使腹内气体相摩相荡所发出的声音,对内脏有好的作用。练太极拳时有“腹鸣”应不为奇,没有“腹鸣”也不要刻意追求,要听其自然。当然,因病而发生腹鸣,另当别论。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灵敏素质的基础 气血 发型 菜肴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