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斗 擒拿 泰拳 太极 陈式 杨式 门派 青城派 武当派 热门 拳击 截拳 国术 点穴 形意 健身 硬功 气功 图库 武术 太极 论坛

大成拳“软桩”“硬桩”矛盾论析

http://www.tjgongfu.com 来源:未知 编辑:发表时间:2018-12-08

在大成拳的传承中,因教习方法、途径和各自条件、悟性不同,使许多学者产生了大成拳分“软桩”和“硬桩”两种修习方法的印象

大成拳的传承中,因教习方法、途径和各自条件、悟性不同,使许多学者产生了大成拳分“软桩”和“硬桩”两种修习方法的印象。一些修习大成拳的朋友认为,桩的练法,就是以各种桩的外形,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意识导引求力,形体并不很重要,亦即“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对形体没有具体要求,关键是作到意念真即可,这种风格的桩,被称为“软桩”。另一种所谓的“硬桩”,是指对形体作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并强调只要形体达标,意念就会自然贯通达到要求,而不必刻意关注意念练法。笔者认为,大成拳训练,是利用意念活动激发人体拳学本能的方法,达到形神合一的目的,在大成拳体系中,意与形、意与力是高度矛盾统一、互为因果的。所以,对大成拳传习中的不同风格,只要一形成这种“形”、“意”对立或分离地认识,就已表明是尚未入门或已入歧途。姚宗勋先生指出:“意拳不仅仅是意念活动,而最终体现的是物质运动。”意拳之“意”应该是为“改造生理,发挥良能”服务的,如果没有“意”,所有的桩和功法都将成为空形;而如果只重“意”而忽略“形”,那么“意”亦将成为空中楼阁。韩嗣煌先生也曾论述说:“所谓神意,是在一定精神状态及意念活动诱导下自身感觉的体认状态,它与形是不可分的。至于过去拳术界的老话‘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其意义只不过是告诫学拳者不要单纯模仿老师的动作外形,而要抓住其精神实质,否则会失去拳术训练的灵魂,但这句话绝不是否定合理的外形,这是应当特别指出的。”所以,任何将“意”和“形”分开而论或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在大成拳传承过程中,在“意”与“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前提下,因各自风格特点的不同,习者具体情况及学习阶段的不同,“意”占主要地位而“形”在次要地位,或“形”占主要地位而“意”在次要地位,都是可以的。正如钟摆,只要它在一个中点两侧的一定范围内摆动,都是正常的,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要出现问题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大成拳再次复兴之初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因只重“意”而没有掌握正确的“形”,或只停留在健身桩阶段未能深入,大多将大成拳的桩功练成了所谓的“软桩”,这样自然影响到桩的训练效果,并一度引起许多人对大成拳技击功能的怀疑。大成拳的有识之士及时发出“不能只重意也要重形”的忠告,经过多年的努力,使这种情况得到好转。有的大成拳家,因为在教授学生站桩要重视“意”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桩功对人体各部位要求在训练中的保持和体现,形成了门下未见过面的师兄弟,凭动作外形就能辨认同门的特有现象。但几年后,又有人将“筋骨训练”作为大成拳的惟一核心推了出来,并大肆渲染其技击功用,因此种练法在技击功能方面的确存在见效快的特点,一时也引起了一些轰动和关注,但因终不是正途,其练法不仅在技击造诣上难以深入,对习者的人体健康更是遗害无穷。有的大成拳家注意到这种现象后亦感忧虑,明确指出:“由于常人的动作和用力多少僵滞局部之力,前辈通家才大力倡导放松,这是极为中肯的经验之论,如果无此要求和训练,就无从谈起整体连通。复因矫枉过正,出现了大多数习者一味松懈,企求‘积柔成刚’,一身苦练无功的悲剧。现在又有人过分强调筋长力大,这一片面误导又使不少追求者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错误的长筋拔骨的练法而伤身戕生。”并将芗老密传“松即紧,紧即松,松紧紧松勿过正。物悬挂,晒衣绳,松紧尤如放风筝”之功法口诀及具体练法详解公之于众,及时的提醒使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在功法深入的同时得以免走许多弯路。
   王芗斋先生说过:“执着己身,永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而所谓“硬桩”、“软桩”,正是分别犯了“执着己身”和“离开己身”之忌。所以,在实作中,修习以上两种桩法的武友往往会感觉到:要么因为只重意念,形体上的劲力很难达到与意念的平衡,虽然身手灵活协调,但内劲不足,是靠技术击打。而如果只注重形体,虽自感力量充沛,但自身较受累,尤其是关节的动转不够灵活,遭遇敏捷的对手往往有力没处用,又出现打不着的困扰。也有聪慧并具有探索精神的大成拳后学想方设法使二者尽量融合,虽然有所收益,但也自感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看来,“软桩”不对,“硬桩”也不对,将二者结合还是不对,大成拳之门还有径可寻吗?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想,在这里似乎可以说“练大成亦如烹小鲜”!比如做肉汤,将肉干烧自然是做不出肉汤的,只将一锅水烧开更是做不出肉汤来,若将烧开的水和烧好的肉放到一起,也还是做不出真正的肉汤,而必须是一开始就要将肉和水放在一起慢慢熬才行。笔者不敢臆测类似情形是否在大成拳创始不久就出现过,但在王芗斋先生《拳道中枢》的“习拳述要”中,有一段极具针对性的话:“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用,用意即用力,意即力矣,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为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体之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这段话我们应去深刻思悟,否则,错误的练功方法导致的后果,在实作应用中会直接地暴露出来。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灵敏素质的基础 气血 发型 菜肴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