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斗 擒拿 泰拳 太极 陈式 杨式 门派 青城派 武当派 热门 拳击 截拳 国术 点穴 形意 健身 硬功 气功 图库 武术 太极 论坛

当前位置:爱功夫> 热门> 柔道>

柔道简介(2)

http://www.tjgongfu.com 来源:未知 编辑:发表时间:2018-10-16

柔道运动,它是根据力学及杠杆原理,透过肢体的抓、拉、推、扫、割、顶、钓、撞、旋转等技术动作将对方摔倒,或以关节、勒颈、制压等技术控制对方,其技术名称分为;“投技(摔倒法)、固技(制压法)、当身技”三大类,柔道技术是一种以“术”为本,以“体”为用的徒手致胜之武术运动。


柔道运动的精神观念根基,即取自武士道精神优点,所延续过来而加以发展。所以柔道训练非常讲究,修身的生活行为教育,养身重于养术的道德观念,就像礼节的表现,道场坐位的区分,辈份上下秩序的画分等,皆充分表现出秩序、规律、法则、伦理道德,以及生活规律之教育,柔道的演化过程,在蕴酿时期属日本国的封建时期,在封建体度的模式下,其规范、法则较易孕育而生,因此在此期的发展主要是奠定武士道的生活精神。
二、拓荒时期 (1467~1637)
到了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日本国从此以后天下大乱,开始进入了所谓“战国时代”,由于战争乱象促使柔术“体”,自然而然随着混乱形成自卫需求,产生了各自为阵各个不一的流派。也因在这种战乱时代,为了要求达到胜利,因此在道德行为是最容易沦丧的环境,此时的武术也就只重于胜利。
此时期的武术称“体术”,后来改称为“柔”,或称“柔术”,这时的柔道虽然尚未定名成立,但已有了柔术之武术,只是尚未较有系统组织代表,从“古事记”的“比力”与“日本书记”中,均记载了野见宿弥以“捔力”杀了当麻蹴速的故事,显示柔术与相扑存在的实情,证明此时已有柔术的存在,柔道是后来才由柔术提升而定名的,而柔术的更早期则称为体术(醍醐敏郎,1995)。
    关于柔术流派的起源,乃有不同的说法;其一为平安时代受奖励在宫中举行节会的相扑,逐渐形成具有仪式,娱乐性的竞技比赛,进而由江户时代的劝进相扑,发展为近代相扑。其二为自平安朝末期至源平战国时代,各国短兵相接的战事频繁,武士上战场杀敌势必有必备的技术与体力,于是在平时便展开实战性,格斗技术的研究与练习,进而形成有体系的组织,此为柔术流派的形成。
    有关各流派最早的记录,首见于1532年(天文元年)竹内中务大夫久盛创始的竹内派,到了德川初期,又出现荒木派、三浦流、梦想派、矶贝流、制刚派、关口新心派、福野流,到幕府末期更萌生涉川派、起倒流、杨心派、扳心派、天神真杨派,诸多流派中,其中三浦流、矶贝流、福野流三派即为陈元斌之门徒。
柔道的拓荒时期,在此期,属日本国的战国时代,因此格斗技自然而然形成各自为阵的局面,各个区域均各自发展创造,造就各流派的产生,柔道的成长演进,也再此一时期由“体术”演进为“柔”。
三、扎根时期 (1638~1877)
公元1638年陈氏(陈元赟)在日本江户(今之东京)麻布“镇国寺”,公开传授中国传统武术(包括中国摔角、擒拿、拳术),日本人称为“柔术”,当时日本的战斗技术受中国武术所影响,因此开始起了全盘的变化,使原本以体术之称的格斗武术,改以“柔术”称之。
陈元赟号既白浙江杭州人,生于(1587~1672)年,即明万历15年~康熙11年间,原在福建少林寺学艺,擅常少林拳术,亦精通擒拿、摔角等武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武术家,其人文武双全、能诗亦善书法、又能自制陶器世称元赟烧。陈元赟前往日本前后有三次,他是在第二次公元1638年(明崇祯11年)日本宽和15年,到了日本后于日本麻布“镇国寺”庙中,公开传授中国武术。第三次至日本是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日本万治二年),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故国,相传陈氏娶日本少女为妻,其子名为“源太郎”,公元1672年(清康熙11年)六月九日病发,享年八十五岁(体育大辞典)。
陈氏第二次到日本时,他曾授艺给三位日本浪人,即福野七郎右卫门正胜、三浦与次右卫门义正、矶贝次郎左卫门等三人,再由他们三位各自立派,分别传授门徒,演成“三浦流派”、“福野流派”、“矶贝流派”,发展至德川末期,共有五十一个流派,也奠定了柔术发展之基础,柔道的根源即扎根于此时,此亦为中国武术流入日本后扎根之源迄(胡绳武,民63)。
此期的柔术发展,由于我国陈元赟的介入,促使日本的“体术”,与中国传统武术(包括中国摔角、擒拿、拳术)起了结合,柔术在日本德川时代,盛行了有二百多年时间。柔道的发展至此时期是武术结合期,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规范架构,称为扎根时期。
四、成长时期 (1878~1902)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灵敏素质的基础 气血 发型 菜肴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