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斗 擒拿 泰拳 太极 陈式 杨式 门派 青城派 武当派 热门 拳击 截拳 国术 点穴 形意 健身 硬功 气功 图库 武术 太极 论坛

太极拳中的对拉弓劲与八面支撑

http://www.tjgongfu.com 来源:未知 编辑:发表时间:2019-02-13

拳经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正是一身备五弓(指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

太极拳中的对拉弓劲与八面支撑
 
     拳经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正是一身备五弓(指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蓄放相间。五弓合一乃宏观所述,细微之处和练功要领还得习拳者思考研练才获真知,曲中求直产生劲的对拉,确立了弓架的角度。所谓开弓,“弓”的理解可模拟为拳架的动作,外形姿势的正确和内功修炼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弓劲(为了方便研讨,本文暂且称它为弓劲)的质量。太极拳从头至尾都包涵着有如弓状的对拉劲道,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怎能使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动作像拉足的弓?发放的箭?这个具有浓郁太极味道的问题,确是值得拳友们共同研究的。笔者在此谈点个人感受,作为引玉之砖,诚望同道批评指正。
 
       记得我学拳伊始,有一次在恩师林墨根先生的家里看见他老人家给师兄师姐传授某些动作的技击用法及练功要领时,林老师一边演示动作一边讲解的说:“……单鞭掌不是重在左掌打人,而是右勾手用劲……倒撵猴不是重在左(右)掌击人,而是右(左)肘使劲……玉女穿梭亦不是重在左(右)掌按击彼方,而是在右(左)掤滚手使劲……”当时自己想了又想都搞不清楚,明明看见他老人家演示单鞭掌时用左掌向对方胸部按击,为什么说是右勾手用劲呢?后来得到林老师多次悉心的言传身教,才逐渐有所理解和体悟。林老师在《也谈太极拳的松肩》文里说:“如单鞭掌的出左手,应略微着意松右肩,让右肩摧左肩,左肩摧左肘,左肘摧左腕,左腕摧左掌,内气直贯指尖,使左手成为实手。”我认为传统太极拳中有大约四部分的对拉弓劲是较为明显的。
 
       1、头部百会穴与会阴穴之间的对拉弓劲,“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为上下对拉,保持匀称。上以提顶相吸相系(提顶要领是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上体前从锁顶后大椎与裆的中心或尾椎骨上下相对连成一条中线,下以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就是吊裆)相随,形成上下一致的对拉弓劲,体现出分合统一的整体性。这个对拉弓劲以腰为弓,以大椎和骶骨为弓梢,腰背命门穴是“身弓”中重点的关键。人的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天然形成S形的生理曲线,做好顶头悬,松胸内含和尾闾收能使人体脊柱骨拉开,能降低人体重心,使下盘稳固。具体练法以弓步为例说明:头往前松,胸往后松;尾闾往前松,胯(前腿)往后松,要松至恰到好处,这是两个相反的对换拉弓劲,刚好形似英文字母的S,太极阴阳圆图中的阴仪与阳仪是被S分开的,正所谓“太极生两仪”。
 
        2、肩肘、腕之间的对拉弓劲,肘称为弓把,手腕和臂部称为弓劲对拉,产生松肩、垂肘、松腕三者之间的弓劲对拉,也产生含胸拔背与松肩松腕之间的对拉弓劲。
 
        3、胯膝、足之间的对拉弓劲,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两胯之间对拉撑圆,产生了弓劲,同样,两膝关节相反方向微屈,微向里扣内含圆,加上两足前弓后撑,产生外形屈,内中求直,形成对拉弓劲的圆裆。
 
        4、两手与两足之间的拉弓劲,两手与两足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分开,方向相反相成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做到上下左右内外贯通一气。林墨根老师曾说过:“……在练拳架或推手时,要下松涌泉,上松劳宫……”,这也是一个手与足之间的对拉劲道。往下松涌泉穴,意识引导涌泉穴位贴地,这样能使下盘稳固,还能较好地产生反座力:若下盘不大稳固,上身又怎能松得好呢?往上松至劳宫穴,能使五条手指自然舒伸,因此劲道能从手指畅通透出,亦能提起拳意精神;再有说劳宫穴的内气之感较强,对听劲极为有利,感触对方来劲灵敏。单鞭掌的动作是大家熟悉的,若练得法时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劲道: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两足之间的前弓后撑,裆下有桥的圆裆的对拉弓劲;三是右垂腋钩手与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四是左掌与右足的对拉弓劲。又如玉女穿梭,若练得法时亦至少产生四个对拉弓劲:一是两手之间的对拉弓劲,二是左(右)掌与右(左)足之间的对拉弓劲,三是右(左)掤滚手与左(右)足的对拉弓劲,四是两足之间的对拉弓劲。
 
对拉弓劲和太极拳中的阴阳变化与放松有着很大关系,譬如说单鞭掌,对手而言,左掌为阴,右钩手为阳。再如玉女穿梭,对手而言,左(右)掌为阴,右(左)掤滚手为阳。放松就是在不违反生理和形态特点的条件下,使全身关节松开,骨胳韧带拉长、开放、舒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有放展撑开和沉重的感觉。所以说,对拉弓劲的大小在很大程度度上取决于阴阳相济与练拳求松(是自然追求,不是刻意强求)的质量,这点要下功夫揣摩才有感受,不同水平的练拳者有着不同层次的对拉弓劲。
 
我习拳一晃过了二十几年,近年体悟对拉弓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道拳友都知道,“支撑八面”是传统太极拳锻炼的基本要求,不仅推手训练中要贯彻,就是拳架练习中也要贯彻。有了前后、左右、上下与里外的对拉弓劲,就能做到“支撑八面”。做到“八面支撑”,就产生气势; 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内气的太极拳。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拥、后撑、上领、下沉、丹田之气充盈周身,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平时处于松柔状态,遇到紧急情况可一触即发。对于初学者,理解和体悟前后、左右、上下的对拉弓劲还行,但理解和体悟里外的对拉弓劲就有一定难度,进而理解和体悟八面支撑的太极浑圆劲也就更难了。张三丰的《太极拳经》关于十三势的论述中,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与中定合称五行或五步,从文字表面看确实只言明了前、后、左、右四个面。可是,读悟《太极拳经》不能只从文字表面理解,要深入细研的理解内在奥秘,就是想办法悟透文字后面的玄机。五行关键在中定之‘中’。可以说‘中’字涵盖了所有相对立之两面的内在关系。因此,五行之中位,也必然包含了上与下两面;同时,‘中’还蕴含着太极拳最为核心的两面,即里面和外面!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的寓意关键就在于练拳不但要习身体的外在之动,更为重要的是求得神、意、气之中和的内在功夫。太极拳修炼中所求的是内外相融、周身协调之整体。这样的“支撑八面”才符合《太极拳经》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的太极内核。一举手一投足,皆是太极状态,都要由对拉弓劲进入八面支撑。我们通过拳架与推手不断提高“支撑八面”的协调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太极浑圆劲的质量。
 
附:该文是在《太极拳中的对拉与弓劲》(发表于2001年第5期的《武林》杂志)的基础上修改补充的,题目亦相应作了少许改动  。
作者:陈雄大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灵敏素质的基础 气血 发型 菜肴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